1995年,当大多数中国家庭开始在客厅里装上21寸彩电时,德甲联赛通过CCTV-5,在每周末与中国球迷产生了真正的连接。
在那往后的30年,电视从显像管演变到液晶、等离子再到LED时代,中国球迷通过越来越清晰的电视荧幕,认识了拜仁、多特、沙尔克04、法兰克福甚至科特布斯这些大大小小的德甲球队。
杨晨、邵佳一、蒿俊闵,这三位曾经站在德甲赛场的中国球员,一度让五大联赛与中国的距离,变得很近。
而我们在当下实地探访德国的城市、社会和职业足球俱乐部时,关于德国足球,又有了新的故事。
文 / 陈点点
不久前,收到德甲联盟的邀请,氪体前往德国,在5天时间里亲历了2场德甲、1场德乙赛事,并与5家俱乐部进行了交流。
关于足球的简单和纯粹,我们能够在德国找到最直接的答案。
足球与啤酒,一个都不能少
从南边的巴伐利州到北部的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德国人餐桌上的肘子和香肠可能有所不同,但以拉格、皮尔森为主旋律的德国大啤酒,却鲜有差别。在这点上,足球同样如此。
到达多特蒙德的第二天,正赶上德国的法定假日。在这个连超市都闭门歇业的日子里,照常营业的有市中心大大小的餐厅啤酒屋,以及德国国家足球博物馆。
足球在德国,是一种再普通不过的日常。2006年德国举办世界杯后,德国足协便开始筹建这座国家足球博物馆。
在这座7700平米的建筑里,可以看到日耳曼战车在世界足坛的各种荣誉,雷米特杯、大力神杯,以及格策在2014年世界杯决赛中的制胜球。也可以看到德国各级别俱乐部的发展与变迁。
这些印记,是德国足球的过往。而博物馆外广场上临时搭建的迷你球场,那些三三两两而来的踢球少年,述说的是德国足球的当下与未来。
根据德国足协的资料显示,德国目前拥有超过2.4万个注册足球俱乐部,平均每3500名居民就拥有一支球队。
在伊度纳信号公园球场,我们见证了超过8万人的山呼海啸,以及全世界最壮丽的死忠看台。
在美因茨的主场美瓦竞技场,我们感受到了这个只有22万人口城市对于足球的狂热和忠诚。虽然球场的容量仅有3万人,但丝毫不影响它成为一个魔鬼主场。每当比赛日来临,美因茨的球迷就会从市区里或步行、或骑车十余里,穿过一大片种满小麦的田地,来到球场为自己的主队倾其所有。
然而本次行程中,最让人意外的赛场体验来自沙尔克04的下午场德乙赛事。尽管俱乐部依然饱受降级困扰和财政危机,且球队本赛季的战绩仅仅排在德乙的下半区,但费尔廷斯竞技场仍然能够迎来超过6万名球迷,上座率高达99%。
不仅如此,在比赛开始前的半个小时到开场哨响,沙尔克球迷就开始了各种Chant合唱,以及特制Tifo的展示。很难想象一支德乙球队的主场氛围和球迷体量,比肩任何一支欧洲豪门。
这些关于德国足球的真相,远隔万里的我们用再高清的电视屏幕,都无法观察到。据了解,德国足球的社区化发展依然在持续,尤其在经历了新冠疫情后,德国足球产业愈发意识到球迷、社区和本土市场的重要性。
目前,德国政府通过了相关法案,持续完善社区体育的形态,要求平均每6000户居民配备公共健身场所,社区体育俱乐部,并根据具体情况引入社会资本支持运营。
在此基础上,职业俱乐部也承载了诸多社会责任。德甲国际合作与公关事务负责人汤姆·朱利安告诉氪体,德国足球的商业化始终建立在社区归属感之上,除了联盟规定的俱乐部必须保持的「50+1」股权结构外,俱乐部运营发展往往是从社会维度上进行考量。
在造访门兴格拉德巴赫时,我们了解到其俱乐部的普鲁士公园球场在2004年建成之初,其可持续发展战略就被纳入了运营准则。
据悉,普鲁士公园是最早采用LED照明系统以显著降低能耗的足球场。现如今,这一技术已成为绿色体育场馆的标配。
此外,该球场引入生态热电联产厂(CHP),通过高效能源转换技术,将发电过程中产生的余热回收利用,进一步减少碳排放并提升能源效率。
并且球场在运营中还注重资源循环利用,通过智能监测系统优化水电使用,并结合环保材料升级设施,不仅降低了运营成本,也为职业足球俱乐部在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树立了标杆。
可以说,足球在德国,不仅是融入了生活。足球,便是生活。
德甲,属于世界的联赛
本土化和社区化,让职业足球在德国有了根。而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发展战略,让德甲联盟和各俱乐部,不断开花结果,枝繁叶茂。
根据氪体的了解,德甲联赛的全球化战略已形成自上而下的协同体系,从联盟顶层设计到俱乐部的本土化实践,构建起独特的「德国模式」。
2019年,德甲国际在北京开设代表处标志着系统性开拓中国市场的启幕。通过6年的深耕,德甲联盟与各大俱乐部的中国办公室一起,在国内建立了版权分销、品牌营销、线下活动、青少年培训等足球相关业务。
而在中国之外,德甲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实现了国际化的拓展。目前,德甲已覆盖全球200余个国家和地区。ESPN、天空体育、DAZN等主流转播平台,都是德甲的合作伙伴,由此确保赛事覆盖全球范围。
而在数字化传播方面,联赛与433等平台携手,通过创新的内容制作、传播方式,吸引年轻受众。
因此,德甲联赛近年来在商业营收、国际转播与球迷参与度等多个维度创下历史新高。据了解,2023-24赛季,德甲与德乙联赛总收入达到58.7亿欧元,较前一赛季的52.4亿欧元增长12%。
而在北美市场,德甲联赛通过与Relevent集团的合作,探索海外赛事举办等创新模式,持续扩大其赛事的影响力。
俱乐部层面的创新则更具针对性。多特蒙德俱乐部早在2016年中国行时,便洞察到这一市场的特殊性。
俱乐部董事总经理卡斯滕·克拉默告诉氪体,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依然拥有庞大的潜在球迷群体。俱乐部希望通过各种方式,让更多人关注足球,并从足球热度的增长中受益。
为此,多特蒙德选择将其俱乐部独特的青训经验模块化输出。目前,大黄蜂在中国的五座城市中设立了青训学院或项目。
同在北威州的小马驹门兴,同样在中国布局了其足球青训学院与青训项目,俱乐部中国区总经理马丁·蒂斯告诉氪体,门兴倶乐部的青少年足球培训在欧洲有一定的领先优势。
让中国足球的发展需求与门兴俱乐部培养足球人才的能力对接,并产生协同效应,这就是他和中国团队的使命。
目前,包括拜仁、多特、门兴、狼堡、勒沃库森、法兰克福、斯图加特在内的七家德甲俱乐部在中国开设了办公室。
正是因为这些「触手」,可以说德甲成为了与中国足球连接最为紧密的欧洲顶级职业联赛。
德国足球,助中国足球圆满
如果说20多年前杨晨、邵佳一在德甲赛场上完成了中国足球与欧洲五大联赛最初的连接。那么在当下,德甲同样是中国足球寻求帮助、交流、发展的最坚固的桥梁。
2023年,德国职业足球联盟与中国足协就「逐梦德甲」项目达成合作,旨在帮助中国足球拓展国际视野、搭建一条通往更高水平赛场的长期道路。
去年春季,首期「逐梦德甲」启动,中国U-16男足(2008年龄段)前往门兴格拉德巴赫、斯图加特、勒沃库森三家德甲俱乐部进行训练和比赛。
最终2名球员获得了留在德甲参加融合式训练机会。而在2024年10月结束的亚足联U-17亚洲杯预选赛中,中国U-16男足表现出色并晋级正赛阶段,8位参加过「逐梦德甲」项目的球员入选了该期国家队的参赛阵容,总共打进7球、完成7次助攻。
顶级联赛的青训交流对于中国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的帮助,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基于首期项目的积极影响,第二季「逐梦德甲」在今年3月开启。中国U-16国家男足(2009年龄段)在门兴和狼堡进行了为期2周的训练和比赛,以及2位球员额外一周的融合式训练。
与第一季交流赛负多胜少不同,本次中国U-16国家男足在与德甲俱乐部梯队的比赛中,都获得了胜利。
德甲联盟希望能持续助力中国青训,并可能扩大合作范围,如教练培训、数据共享等领域。而中国足协在青少年培养方面,同样强调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性。
经过2年的合作,以「逐梦德甲」为代表的青训机会已成为中德足球合作的重要项目,未来或将成为中国青训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平台。
可以看到,德国职业足球对于中国,一直保持着欢迎、积极的态度。正因为如此,诸多的行业从业者,也坚信德国职业足球俱乐部,会是新近一批中国青年才俊留洋的首选。
在此次德甲中国媒体行中,媒体同行们总会见缝插针地向各个德甲俱乐部的高管们推荐以王钰栋为首的U-20新星,其情形酷似家长向名校校长推荐自己家的孩子。
的确,从社会环境、足球氛围和过往经历来看,德甲或是德乙俱乐部一直都是亚洲球员留洋旅欧的首要选择。而感受到我们的热情和真诚之后,俱乐部的管理层也确实在认真、系统性地了解这几位中国球员的具体情况。
也许在不久的未来,当他们真的有幸与德国的职业足球结缘,这其中也有我们的一份绵薄之力。很多时候,历史的走向,源于那些看似稀松平常的小事。
本次德国足球之行,让我们认识到足球早已不再是单纯的竞技符号,而成为跨越国界的文化纽带。德甲用百年积淀的社区基因告诉我们:真正的足球生命力,源于扎根土壤的纯粹与开放。那些被精心维护的社区球场、被几代人传承的球迷文化、被科技赋能的绿色场馆,无一不在诠释德国足球对「可持续」的深刻理解。
对中国而言,这种理念的启示或许比胜负更珍贵。从「逐梦德甲」项目的开花结果,到俱乐部与中国市场的深度联结,德国足球正实实在在地给予我们支持。
未来,也许有中国球员再次踏上德甲草皮时,我们期待的不仅是个人成就,更是两种足球哲学的碰撞与交融——在坚守与革新之间,探寻属于中国足球的答案。
上一篇:雷速讨论室:安切洛蒂现在是不是足球教练界的GOAT?
下一篇:返回列表